sou电影免费在线看最新电视剧 https://www.soudy.cc 油画,英国园林中的中国高山杜鹃 邱园宝塔 摩诃池意境图图据周波 广纳山川,万花如绣的成都园林 成都人是幸福的。这里自然物种丰沛,自古经济发达。再加之成都人向来善于生活,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想象力,在城市之中,留下了处处如诗如画的园林景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宋祁,一踏上成都的土地,就被这里的亭台苑囿所迷,写下“睹园林、万花如绣,海棠经雨胭脂透”的艳绝景观。如果说,迷住宋祁的是多姿多彩的物种景观,那么,迷住苏轼的,则是匠人们巧妙的造园技巧了:“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犹自带、岷峨云浪,锦江春色。”在苏轼的眼中,庭院虽深,仍能纳入岷山与峨眉的云浪,荡涤锦江的春水。以方寸之地而纳天地山川,至有宋一代,成都的园林艺术,已臻高妙。 向更早前回溯,无论是隋唐,还是秦汉,中国的园林早已蔚然大观。司马相如在他的《上林赋》里面,以雄奇瑰丽的想象,还原了一个气象万千的皇家苑囿上林苑,可以说是高度融合了自然元素与人工雕琢的伟大工程,直到今天还在给西方的造园师们以持续不断的灵感。 隋唐时的摩诃池风致被历代无数文人吟咏,如今虽仅存遗址,但稍加想象,仍让人心驰神往。 有着悠久的园艺培育史和园林营造史的成都,如今即将迎来盛会。 2021年1月18日,成都正式获得202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WorldHorticulturalExposition,简称“世园会”)举办权,同年10月8日在扬州世界园艺博览会闭幕式上,成都接过世界园艺博览会会旗,自此世园会正式进入了“成都时间”。 世园会创办于1960年,旨在推动各国园艺领域贸易与合作,是最高级别的国际性、专业性花卉园艺博览会。世园会已在全球举办35届,成都是中国主办世园会的第8个城市。成都世园会的选址位于成都市东部新区,规划总面积为161公顷,区域内部拥有林木、水系、湿地、村落等资源。 据悉,在这个被称为“世界花卉园艺领域的奥林匹克”的盛会上,成都将展示公园城市示范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创新的园林园艺技艺,更将谋求产业合作的机遇,探索全球低碳背景下,生态产业突破的新路径。 百年回眸,中国园林影响世界 作为著名的植物学家和园艺学家,威尔逊(E.H.Wilson,1876年-1930年,英国皇家园艺学会维多利亚荣誉勋章获得者,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有生之年曾四次到访中国西部,他以亲身经历断言:中国是世界园林艺术的起源和集大成之地,并把自己的见闻和心得写在一本书中,这本书就是《中国:园林艺术之母》(China:MotherofGardens),被植物学和园艺学界奉为圭臬。中国之行中,他收集了大量的植物种类,并引进到西方,使得在今天,“英国每个花园至少会有一种中国植物。欧洲大陆和北美,同样如此。”其中四川贡献了700种以上的植物。这是一场把物种和美带向西方的行动。 在书中,威尔逊用充满情感的笔触写道:“千真万确,在对我们的园林贡献很大的那些国家中,中国位居榜首。从早春的连翘和玉兰破蕾绽放开始,到夏季的牡丹和蔷薇、秋季的菊花,中国对世界园林资源的贡献有目共睹。花卉爱好者从中国获得当今玫瑰的亲本……还有温室的杜鹃和报春花,果树种植者获得桃、橙、柠檬和葡萄柚。可以确定地说,在美国或欧洲找不到一处园林没有来自中国的植物,其中有最美丽的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可以说,威尔逊将中国的物种带到西方,带来了西方园艺产业在品类方面的一次大发展,为西方城市在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建设带来了自然基础。 对于我们在亚洲的邻邦来说,它们除了从中国园林东渡中收获了丰富的植物种类外,还通过造园技艺的学习,领略了各种哲学和审美的文化源流,从而形成了其文化当中独具一格的支脉。 日本从汉代起就受中国深厚文化的影响。到公元8世纪的奈良时期,日本开始大量吸收中国的盛唐文化,园林亦是如此。日本园林一直保持着与中国园林相近的自然式风格,着重体现和象征自然界的景观,避免人工斧凿的痕迹,创造出一种简朴、清宁的境界,强调“自然见人工”而不是“人工造自然”,同时吸收中国“文人画”寥寥数笔意境深远的特点,重视造园意境,富于诗意和哲学意味,形成了“写意”的艺术风格。 日本园林大多小巧而精致,大者不过一亩多,小者仅几平方米。虽然深受中国园林的影响,日本园林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尤其在营造小庭院方面颇有特色。 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日本园林植物配置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同一园中的植物品种不多,常常是以一两种植物作为主景植物,再选用其他一两种植物作为点景植物,形式简单层次清楚,而且十分美观。 到了近代,中国的园林风格也开始对西方园林,尤其是英国和北美的园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风西渐,追求“对称、均衡、秩序”的 西方园林开始崇尚中国风 与中国园林艺术崇尚“自然和谐”的理念相比较,西方园林艺术在很长一段时期特别强调布局构造:体积巨大的建筑物矗立于突出的中轴线起点之上,统率整个园林。整座园林以此建筑物为基准,构成整座园林的主轴。在园林的主轴线上,伸出几条副轴,布置宽阔的林荫道、花坛、河渠、水池、喷泉、雕塑等。在园林中开辟笔直的道路,在道路的纵横交叉点上形成小广场,呈点状分布水池、喷泉、雕塑或小建筑物。 整个布局,体现严格的几何图案。园林花木,严格剪裁成锥体、球体、圆柱体形状,草坪、花圃则勾划成菱形、矩形和圆形等。总之,一丝不苟地按几何图形剪裁,绝不允许自然生长形状。水面被限制在整整齐齐的石砌池子里,其池子也往往砌成圆形、方形、长方形或椭圆形,池中总是布局人物雕塑和喷泉。追求整体对称性和一览无余。 1638年,法国布阿依索写成西方最早的园林专著《论造园艺术》。他认为“如果不加以条理化和安排整齐,得到的最完美的东西都是有缺陷的”。17世纪下半叶,法国造园家勒诺特尔提出要“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他主持设计了宏伟华丽的巴黎凡尔赛宫,开辟了大片草坪、花坛、河渠,是体现“匀称法则”的范本,被称为勒诺特尔风格。 在英国风景造园艺术崛起之前,西方园林以“完整、和谐、鲜明”三要素作为最高艺术标准,长期追求严谨的理性,这种思维习惯表现在审美上就是对称、均衡和秩序。直到“英中式园林”的兴起,受西方启蒙主义思想家如卢梭、狄德罗等的“凡是自然所造出来的东西没有不正确的”等观点影响。同时,受东风西渐的中国式园林影响,西方的造园艺术开始接受自然主义的倾向。 邱园宝塔,英国皇家园林的中国印记 和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一起到来的是其蕴含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态度,这在英国著名的园林——邱园中得到了验证。 邱园(KewGardens)的正式名称,其实是皇家植物园(RoyalBotanicGardens),其历史可追溯到1759年,开始时它是贵族建立的一座私家植物园,1840年邱园被移交给国家管理并逐步对公众开放。其后经过皇家的三次捐赠,邱园的规模达到了121公顷。 邱园是联合国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经过200多年的发展,现在的邱园收集了约5万种植物,约占世界上现在已知植物的1/8,堪称世界之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邱园更像是一座植物培育的活宝库。 在这样一个西方园艺培育史上具有扛鼎地位的园林中,一座中国式的红色宝塔(Pagoda)占据了园区的主风景位置,塔高50多米,共10层,八角形的结构,塔顶的边缘有龙的图案,整座塔色彩艳丽丰富。这座建筑是在1762年由邱园的原主人Augusta王妃所建,由WilliamChambers设计,这也是设计师本人对中国建筑有着浓厚兴趣的一个见证。在18世纪中期,英国的园林设计中非常流行中国风。 大洋之隔的美国也遑不多让。 明轩:大都会向中国古典园林的致意 在美国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内,有一座中国明式古典庭院——明轩。事实上,它也是第一座被“移植”到大洋彼岸的中国古典园林。以明轩为契机,中国园林在海外引发了一股热潮,此后的30余年里,有40多座中国园林在全球30多个国家修建。 大都会博物馆赞誉明轩是“中美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永恒展品,载入现代造园史册”。 在布局设计上,明轩吸取了苏州园林的精华,建造精巧完美,有月亮门、曲廊,还有山石、竹木、花草和鱼池等,是境外造园的经典之作。 专家认为,这也是对文化多样性和世界各地的传统文化精华的致敬。中国园林艺术所体现的中国人“崇尚自然”的思想,在现代社会愈发放射出历久弥新的智慧光芒。 被明轩致敬的苏州园林,尤其是苏州古典园林被很多人称作“文人写意山水园”,由于其别具匠心的建筑布局、结构、造型及风格,在城市中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的居住环境,由此构成了苏州古典园林的总体特色,使人“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 源远流长的中国园林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鲜明地反映了中国人的自然观和人生观,它蕴涵了中国古典哲学和山水诗、画等传统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支奇葩。中国的古典园林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我们可以从现存园林建筑上领略其高超和精湛的艺术。 早在商周时期就有王公贵族开始利用自然的山泽、水泉、鸟兽进行初期的造园活动。园林的最初形式为囿。囿,指的是在圈定的范围内让草木和鸟兽自生自育,其中还挖池筑台,供帝王和贵族们狩猎和娱乐。据文献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曾建“灵囿”。 园林艺术发展的转折点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佛教的传入及老庄哲学的流行,园林建造风格逐渐转向崇尚自然,私家园林逐渐增加,自然山水园林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 唐宋时期,园林艺术达到成熟阶段,写意山水园林彰显自然美的设计,如叠石、堆山、理水等都有了一定的程式。明清时期,园林艺术日臻成熟,进入精深发展阶段,无论是江南私家园林还是北方的皇家宫苑,在设计和建筑上都达到了高峰。 现代保存下来的园林大多属于明清时代,这些园林充分表现了中国古代传统园林建筑的独特风格和高超的造园艺术。 古时成都的“大池” 说起中国园林艺术,不得不提到成都的摩诃池。陆游在一首诗中写道:“摩诃古池苑,一过一消魂”,其魅力可见一斑。 摩诃池(一般读作moheci,而据文史专家解读,“摩诃”应该读maha,来自梵语,意思是“广大”),又名龙跃池、宣华池,始建于隋炀帝开皇二年(585年),初为隋朝蜀王杨秀在建筑成都子城时建的一个人工湖,唐时积水并联通水渠,成为旅游景区,到了1914年,摩诃池被全部填平。 摩诃池至少在唐时是成都最著名的风景地之一,我们可以从高骈的诗《残春遣兴》一窥摩诃池当时的风采:“画舸轻桡柳色新,摩诃池上醉青春。不辞不为青春醉,只恐莺花也怪人。” 作为一个传奇的存在,考古界一直把找到摩诃池作为一个梦想。2013年,考古人员在原成都体育中心附近发现一处重大古代遗址,其中包括唐代建筑基址、明代蜀王府和人工河遗址;2016年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宣布在成都市三医院综合楼工地现场发现极可能是明代摩诃池的回填堆积,大致可以推测是明代摩诃池的西北角,结合此前的发现基本可以判断:这座位于成都市中心的景观,面积超大,仅主体的人工湖一度就可能超过1000亩。 后记 生态的产业凝望 从100多年前威尔逊踏上川西的土地开始,不论物种和技艺交流,乃至于审美、哲学等人文意境的契合,东西方在园林园艺这一领域开启并延续了相通相知的层面。正如世园会对成都申办成功的评价所言:成都城市正得其所,亦极适宜。这不仅是对一座城市天然资源的褒奖,亦是对厚重人文的致敬。 站在全球低碳发展的多元化选择路口,成都适时申办世园会,是坚定选择生态产业路径的明确表态,凝望前路,世界对其可以有更多的期待。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何宏萧世龙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