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内容分发网络(CDN)已成为保障互联网内容快速、稳定传输的关键。天翼云 CDN 凭借中电信大的网络基础设施和广泛的节点部署,为众多用户提供了高效的内容加速服务。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部分用户可能会遇到流量统计数据与预期不符的情况,即所谓的 “流量统计不准”。这一现象不仅可能影响用户对服务成本的评估,还可能引发对服务质量的疑虑。本文将深入剖析导致天翼云 CDN 流量统计不准确的各种潜在原因,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问题。 一、网络传输层的固有特性1. TCP/IP 包头开销在网络传输中,基于 TCP/IP 协议的 HTTP 请求,每个数据包最大为 1500 字节,其中包含了 20 字节的 TCP 协议包头和 20 字节的 IP 协议包头。这些包头部分会产生网络流量,但由于应用层无法统计到这两个包头的流量,因此在应用层日志统计(如部分用户自行通过日志统计流量)时,并不包含这 40 字节的开销。这部分包头消耗的网络流量至少占通过日志统计流量的 2.74%(按最大 IP 数据包 1500 字节,其中 TCP/IP 包头 40 字节,应用层数据 1460 字节计算)。在实际网络环境中,应用层数据的大小不一,当应用层数据较小时,包头开销所占的比例会更大,通常情况下,这一比例在 3% 左右。这就意味着,从网络层实际传输的角度来看,实际产生的流量要比应用层统计的流量多一部分,从而可能导致用户在对比不同层面统计的流量数据时,出现不一致的情况。 2. TCP 重传机制互联网的网络环境错复杂,在网络拥堵、设备故障等情况下,数据包的传输可能会出现丢包现象。一般来说,正常网络传输过程中,大约有 3% - 10% 的数据会被互联网丢弃。当数据包被丢弃后,操作系统内核层的协议栈会自动进行重传操作,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然而,这一重传动作无法被应用层日志记录,也就是说,应用层统计的流量数据不会包含这部分因重传而产生的额外网络消耗。在网络负较高的时段,比如晚上的网络使用高峰期,网络拥堵情况较为严重,丢包率增加,TCP 重传的频率也会相应提高,这部分额外的流量消耗也就更加显著。例如,在网络状况较差的情况下,重传率可能接近 10%,这就使得实际网络流量与应用层统计流量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二、CDN 系统内部的工作机制1. 缓存与回源策略的影响缓存命中率的差异天翼云 CDN 通过将源站内容缓存到边缘节点,实现用户就近访问,从而提高访问速度并减少回源流量。CDN 缓存命中率是指用户请求的内容在 CDN 节点中直接命中并获取的比例。如果缓存命中率较低,就意味着较多用户的请求需要回源到源站获取内容,这会导致回源流量增加。而在统计流量时,如果仅关注 CDN 节点侧的流量统计,可能无法准确反映源站实际产生的流量情况。例如,一个新接入天翼云 CDN 的域名,在初始阶段,由于 CDN 节点上尚未缓存大量内容,用户首次访问文件时 CDN 节点均需要回源获取,此时缓存命中率较低,CDN 节点侧统计的流量可能远低于实际从源站流出的流量。随着时间推移,经过两三天至一周左右,大部分文件逐步缓存至 CDN 节点,缓存命中率会逐渐提高,流量统计情况也会趋于稳定。 缓存配置不合理CDN 控制台通常会提供推荐的缓存规则设置,但用户可能基于自身业务需求进行调整。如果缓存规则设置不合理,也会对流量统计产生影响。例如,将本应可缓存的 URL 设置为不缓存或缓存时间过短(等同于不缓存),会导致每次用户请求该 URL 时都回源,增加回源流量。又比如,加速 URL 中携带问号后参数但实际指向同个文件,若未设置去问号缓存,会导致重复回源。假设一个的图片资源,正常情况下可以设置较长的缓存时间,但由于业务调整,误将图片缓存时间设置为 0,那么用户每次访问图片时,CDN 节点都需要回源获取,这不仅会降低访问速度,还会使流量统计出现偏差,CDN 节点统计的流量会比合理缓存情况下的流量高很多。 2. 分片回源设置对于较大文件,开启分片回源功能有助于提升回源效率,降低因回源链路网络拥塞造成的下速度慢等问题。开启分片回源后,CDN 节点将按照固定的分片大小以 Range 请求方式回源。然而,如果源站文件实际较小,例如大多小于 10MB,开启分片回源反而会降低回源效率,造成多次回源。在这种情况下,流量统计数据会受到影响,因为多次回源会导致 CDN 节点统计的流量与实际文件大小所对应的流量出现差异。另外,在新增域名时明确了分片回源及具体分片大小后,如果在域名 CNAME 至天翼云 CDN 产生流量后,轻易变更分片回源功能的分片大小,过渡期间可能会产生较高回源,命中率下降,进而影响流量统计的准确性。 3. 多副本缓存当源站设置了多副本缓存,即源站响应头中包含 vary 头,且值为 Accept - Encoding 或 User - Agent 等时,以值为 Accept - Encoding 为例,意味着源站针对 Accept - Encoding 请求头值不同时,会给出不同的响应体,因此要求 CDN 节点缓存成不同份文件,即多副本的方式来缓存。这样会导致同个 URL 请求,CDN 节点将回源多次,造成命中率降低,同时也会使流量统计变得复杂。因为 CDN 节点在统计流量时,对于同一 URL 因多副本缓存产生的多次回源流量,可能与用户预期的流量统计方式不一致,从而让用户感觉流量统计不准确。 三、用户业务特性与使用习惯1. 用户请求量与请求分散度请求量过低如果域名的请求数总量较少,即使只有少量 URL 未命中缓存,仍会对总体命中率影响较大,进而影响流量统计的准确性。例如,在某 5 分钟内,该域名仅产生 100 个 URL 请求,其中有 20 个是访问同个 URL,但由于该 URL 在 CDN 设置了不缓存或缓存时间为 0(等同于不缓存),导致每次请求都回源,那么此时 CDN 缓存命中率最高不会超过 80%。而且,由于 CDN 节点磁盘缓存空间有限,一般会有基于文件热度淘汰冷文件的机制。如果该域名访问的资源热度极低,例如第一次访问后,下次用户访问同个资源是在一周以后,在此期间该文件可能因为热度过低被淘汰掉,再次访问时又需回源,这也会导致命中率较低,使得 CDN 节点统计的流量与用户预期基于实际业务量的流量存在偏差。 请求分散度高当域名的总请求数和访问量处于中等水,但用户请求比较分散,即不同地区不同用户访问的内容都不一样,没有集中请求热点资源时,这种用户访问特性也会导致命中率较低。通过结合 CDN 控制台上【数据分析】模块的 “热门 URL” 数据可以进行确认。例如,按天统计的热门 URL 排名 TOP10 的访问次数很少,访问占比不到 1%,说明该域名整体缺乏热点资源访问,在这种情况下,CDN 节点需要频繁回源以满足不同用户的多样化请求,从而使得流量统计数据与那些有集中热门资源访问的域名流量统计数据表现不同,可能让用户觉得流量统计不符合预期。 2. 频繁刷新操作用户在 CDN 控制台上操作刷新文件或目录时,会造成所有 CDN 节点回源,重新获取最新内容。这一操作会导致命中率下降,同时也会使流量统计数据出现波动。假设一个管理员为了确保用户能及时看到最新的页面更新,频繁地在 CDN 控制台进行刷新操作,那么在刷新后的一段时间内,CDN 节点的回源流量会显著增加,CDN 统计的流量也会随之大幅上升,与正常情况下的流量统计数据产生较大差异,可能让用户误以为流量统计不准确。 四、统计方式与数据同步问题1. 不同统计层面的差异在 CDN 服务中,存在多种流量统计方式。监控查询流量、用量查询流量统计的是实际产生的网络流量,而日志统计流量统计的是应用层产生的流量。由于 TCP/IP 包头和 TCP 重传等原因,实际的计费流量(通常也与监控查询流量一致)是通过日志统计流量的 1.1 倍左右(行业惯例中,在基于日志中 response size 字段统计出的应用层流量的基础上,再加上 7% - 15% 的网络消耗来得出实际的计费流量数据,天翼云 CDN 可能取类似的均值来计算)。如果用户不了解这种不同统计层面的差异,单纯对比应用层日志统计流量和 CDN 控制台提供的计费流量或监控流量,就容易得出流量统计不准的结论。 2. 数据同步延迟天翼云 CDN 系统需要处理海量的用户请求和流量数据,在数据统计和同步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延迟。例如,CDN 节点实时采集的流量数据,上报至计算中心并汇总为域名总流量数据,这个过程可能并非实时完成。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几分钟甚至更长时间的延迟。当用户在某个时刻查看流量统计数据时,看到的可能并非是完全实时的准确数据,而是存在一定滞后的数据。如果此时用户的业务流量处于快速变化的状态,例如正在进行一场直播活动,流量瞬间大幅上升,由于数据同步延迟,用户看到的流量统计数据可能无法及时反映当前的真实流量情况,从而给用户造成流量统计不准确的错觉。 上所述,天翼云 CDN 流量统计看似不准确的现象,背后是由网络传输层特性、CDN 系统工作机制、用户业务特性以及统计方式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用户在遇到流量统计差异问题时,应合考虑这些因素,通过深入分析和合理排查,准确理解流量数据的真实情况,避因误解而对 CDN 服务质量产生不必要的担忧。同时,天翼云 CDN 团队也在不断优化系统,提升流量统计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以更好地服务广大用户。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